保险代理人“大逃亡”背后:谁在逃离?谁在坚守?未来何去何从?
从900万到200万,保险行业的冰与火之歌 。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,每个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。
一、数据触目惊心:从“人海”到“荒漠”
2019年,保险代理人数量达到历史峰值912万;而到2023年底,这一数字已锐减至281万,短短4年流失超630万人,降幅高达69%。头部险企更是“瘦身”明显:头部公司代理人从2020年的百万级降至2023年的34.7万,另一家头部公司同期减少近100万。
这场“大逃离”背后,是行业的剧烈震荡,也是无数个体的命运转折。
二、当初为何涌入保险行业?
1. 低门槛的诱惑
2015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后,行业门槛几乎消失。保险公司“人海战术”盛行,大量无经验、学历不高者被“高收入”“时间自由”的招聘广告吸引入行。
2. 转型者的“救命稻草”
经济下行期,失业的互联网从业者、实体店主、家庭主妇将保险视为“第二春”。一位985硕士转行的代理人坦言:“原以为行业潜力大,结果发现本质是拼人脉”。
3. 收入预期的泡沫
早期重疾险热销时,部分代理人通过“人情单”赚快钱。某位伙伴回忆:“2018年卖一份重疾险佣金上万,现在只有几千”。
三、现在为何集体逃离?
1. 行业转型的“阵痛”
清虚提质:保险公司主动淘汰“虚挂人力”和低效人员,2023年仅上市险企就清退超22万人。
佣金腰斩:“报行合一”政策下,首年佣金率下降30%-50%,某产品趸交50万佣金仅5000元,收入难以维系生活。
2. 市场环境的挤压
产品同质化:储蓄险、增额寿险成主流,但高净值客户稀缺,普通人买不起,代理人“无单可开”。
数字化冲击:互联网保险分流低端市场,客户自主投保增多,“人情单”失效。
3. 生存压力与职业焦虑
新人考核期月均收入不足3000元,留存率仅50%;资深代理人也面临“内卷”,抢单、拼关系成常态。一位从业20年的经纪人感慨:“三个月收入不到1万,只能离开”。
四、离开的人都在做些什么?
1. 转战互联网:直播卖保险、做财经博主,利用经验输出内容变现。
2. 跨界销售:微商、汽车、医美等高佣金行业吸纳大量前代理人。
3. 灵活就业:网约车、外卖等成为过渡选择,一位前代理人自嘲:“送外卖比我以前卖保险稳定”。
4. 创业或深造:部分人开设保险咨询工作室,或者自己开个小店,或者攻读金融类学位谋求转型。
五、留下的如何逆袭?
1. 成为“四高”精英
险企“优增计划”瞄准本科以上、年收入30万+人群。某头部险企“种子计划”试点队伍中,20%为硕士学历,人均佣金1.2万/月。
2. 深耕专业化服务
细分领域:养老规划、财富传承、高端医疗成新战场,需掌握税务、法律等复合知识。
数字化工具:用AI分析客户需求,直播拓客,告别“扫楼”模式。
3. 绑定长期价值
头部险企绩优代理人人均产能提升超100%,某头部险企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89.5%。秘诀在于:从“卖产品”转向“提供解决方案”,用服务绑定客户生命周期。
六、行业的未来:从“人海”到“人精”
代理人数量或将继续下滑至100万左右,但精英化趋势不可逆。监管推动的分级管理(如销售能力资质等级考试)将进一步淘汰低效人力。
给从业者的忠告:
离开者:保险经验不是枷锁,而是跳板,跨界需勇气,更需规划。
坚守者:与其抱怨“行业寒冬”,不如成为“破冰者”——专业是唯一的护城河。
结语:
这场“大逃杀”背后,是保险行业从草莽到成熟的必经之路。留下的,未必是幸运儿;离开的,也未必是失败者。唯一确定的是:靠“话术”生存的时代已终结,未来属于真正创造价值的人。
(数据来源:各上市险企年报、《2024中国保险发展报告》、行业研报)
- 上一篇:智能驾驶保险:如何从“空白”走向“适配”
- 下一篇:保险内勤大裁员,这日子还咋过?